优品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工艺

小儿难养宝宝怎么办呢面对难养宝宝应该怎么

2025年01月06日 优品资讯网

我家多多还有2个半月满3岁,1岁多时,医生测定她是难养型。后来慢慢长大,变得比较懂事,生活也比较有规律了。可最近半个月,突然又开始作怪了。

首先表现在为大人不能批评她,有时语气稍重一点,表情稍严肃一点,她就委屈地大哭。出门与小朋友们玩,有时挺好,有时玩得好好的就去打人家、推人家或是扔别人的东西,这时说她一两句,她又会大哭一场。有时甚至自己打自己脑袋,说些“不喜欢头了,不要头了”之类的话。

其次是睡觉问题,以前虽然睡眠时间不长,但不哭闹,现在要哄上一个多小时才睡,而且常常是大哭大闹之后才入睡。我是软硬兼施,哄,说教,实在忍不住责骂也不行。我真的很困惑,不知该如何养育这个小孩了。因为她属于敏感型,是心思很细腻的小孩,所以平时我们还比较注意爱护她,而且一直是由我和妈妈带着的。现在这个样子我真的很担心。

孩子1岁多时,不知有什么样的特征,会被医生测定为难养型。有时,难养型的孩子不一定从刚出生时就难养。比如有这么一个孩子,出生后只要一哭,妈妈就赶紧把孩子抱起来,检查有没有尿,或者认为一定是饿了,就不停地给孩子吃。有时候孩子并不饿,吃两口睡着了,可一放下,又醒了,醒来后一定哼哼的,孩子一哼哼,妈妈就认为孩子一定是又有需求了,就再给他吃。就这样,孩子在出生的头两周不停地哭闹,由于饮食生活没有形成良好的规律,孩子总是处于半饥不饱的状态。到第三周时,妈妈已经被折磨得焦头烂额。孩子这种情况,也很有可能被测定为难养型。

后来,有人坚持要这位妈妈调整孩子的生活规律,督导她在孩子睡醒后不要立刻把孩子抱起来,等孩子稍微哭一会儿再抱,抱起来后不要立刻给孩子吃奶,而是在屋里尽量地走动,延长吃奶的间隔。第一天,他们从半个小时吃三次奶,改成半小时吃一次。就这样的改变也使所有的大人感到难以忍受,因为孩子哭得太厉害了,最后似乎嗓子都哭哑了。第二天,继续延长喂奶间隔,并且在孩子醒来后用玩具逗她,而不去抱他。一周后,这个孩子已经能在吃饱后自己躺在床上,观看床上吊着的物品了。2个月的时候,这个孩子充满了快乐,已经能够4个小时吃一次奶,醒来能自己躺在那儿玩很久,没有便意和不饿时,就不会哭闹。到六七个月时,这个宝宝能自己坐着玩一个小时左右,不需要大人在旁边陪伴。

如果这个孩子一直像头一两个星期那样,因为成人给他打乱了生活节律,或因为别的问题,如妈妈的奶有问题使得孩子肚子不舒服,造成成人不断地增加爱抚孩子的新的模式,最后使孩子成为一个难养型的孩子;当难养型成为标签贴在这个孩子身上时,成人就会以难养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孩子,而这一切都会被孩子感觉到,并且反过来影响孩子的情绪。

相反,如果成人认为孩子哭闹和发脾气是正常的,是自己没有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孩子变得难养,从而下决心给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为孩子准备丰富有趣的精神生活,使孩子获得愉悦;成人总是怀着快乐和接纳的态度与孩子互动,以平静的心态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不再感觉到忧愁和麻烦,这样孩子的精神也会被成人快乐的情绪所影响,变得美好和快乐。

如果孩子天生是难养型的,可能就不会在3岁之前变得不难养了,到快3岁突然又难养了。孩子突然有了情绪变化,一定是有什么原因。一般来说,孩子突然地去攻击别人,要么出于交流的愿望,要么就是出于恐惧和焦虑。有时问题并不出在孩子身上,而是出在孩子周围的环境上,如最近家里有人生气,吵架吵得很厉害;或者打冷战,家庭氛围比较紧张;或者偶尔有过孩子被其他孩子攻击,对其他孩子产生了防范和敌意;和父母睡在一起,看到了父母的性生活等,这些因素都会造成孩子的情绪波动和攻击行为。

孩子生气时打自己的头和脸,肯定是因为孩子这样做能够使家里人产生一样的反应,所以孩子就会反复以这种行为来控制成人。其实孩子这么做时,只要成人从内心到外表都尽量地表现出平静和沉稳,不做任何反应地看着孩子,几次之后,孩子就不会再采取这样的行为。

关于批评的问题,孩子并不能够理解成人语言的所有含义,但却能够感受成人在说某种语言时的语气和状态,从而受成人的情绪影响。如果成人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是带着不良情绪的,孩子就会非常地不舒服;每个孩子表达不舒服的方式也会不同,有的是大哭,有的是发呆、变得僵硬,有的是默默地流泪,有的是嬉皮笑脸、更加捣乱。

案例中的孩子只是选择了一种表达不舒服的模式,只不过这种模式比较独特,并不能认为打头的方式就比大哭的孩子更严重一些。所以还是要按孩子的灵魂去理解她,不要用异类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这样,孩子慢慢就变得平和了。

本文部分内容摘自李跃儿老师《谁误解了孩子的行为》一书

收藏与投资期刊

城市情报杂志

低碳世界杂志社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