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毁灭式育儿心理中国家长的谦虚式育儿正在毁

2024年08月14日 优品资讯网

我国自古就被誉为"礼仪之邦",讲究"礼"和"仪"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传统归传统,但也不一定所有的传统都适用于当今社会,就跟我们今天要谈的"中国式礼貌"方式一样,这种"中国式礼貌"方式的使用不仅会让身边的人感到非常的尴尬,而且还会对孩子的身心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八岁的彤彤妈就是如此,彤彤在这次的期末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在开家长会时,身边的家长特别的羡慕彤彤妈,都过去虚心的向彤彤妈去请教,寻求孩子进步的秘诀。

求教的其中一个家长就询问她:"彤彤这么棒,在学习上这么聪明,应该在平时没少下功夫吧。"

谁知彤彤妈在听了之后,却不以为然的说:"彤彤聪明啥呀,平常也没见她怎么学习,可能也就是这次运气好,才考了第一名吧。"

家长们听了彤彤妈的话后,都感觉到非常的尴尬,不知道该怎么接彤彤妈的话。

像彤彤妈这样的行为就属于"中国式礼貌"的一种,那么,还有哪几种礼貌方式也属于"中国式礼貌"方式呢?

哪三种礼貌方式属于"中国式礼貌"1. 过分在别人的夸奖下谦虚

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曾经提出过卢维斯定理,这个定理是这样说的: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特别的糟糕,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非常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

中国家长们往往就会像上文中提及的彤彤妈那样,将自己的孩子想得太好,说得非常糟糕,这样自然也就会让孩子自己感觉到非常的糟糕。

彤彤妈的过分"谦虚"并没有顾及到彤彤的感受,也没有顾及到彤彤的面子,更将彤彤原先应有的自信贬低地一文不值。

要是家长们今后见人就使用这样的礼貌方式,那么孩子就会真的以为自己没有达到家长的期望,即使通过自己的努力达成了这项目标,却依然冲刷不掉自己"不聪明","不够努力"这样的标签。

长期这样,孩子也许就会产生自卑的情绪,并且不会在做事情上面再付诸努力。

2. 强迫孩子进行谦让

"中国式礼貌"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要懂得谦让,从"孔融让梨"的典故中也能看出来。可是,我们家长往往在培养孩子进行谦让的时候,经常会采取命令或者逼迫的手段来让孩子执行。殊不知,这种行为会伤害到孩子的物权观和自我认同感。

五岁的哥哥在玩着自己喜欢的小汽车时,三岁的弟弟也想要玩,两个人就开始为了小汽车而发生争执。妈妈看到之后,就让哥哥将玩具交到弟弟手中,哥哥不允。

妈妈就采用了命令的语气对哥哥说:"赶紧的,把小汽车交到弟弟的手中,他还小。"

哥哥就会哭闹着说:"我的东西凭什么要给弟弟,不给就是不给。"

美国现代实践派奠基人鲁道夫•德雷克斯说过:"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在命令或者强迫孩子去做事情,就会导致权力之争。"

家长采取这种强迫、命令性的语气就会引起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权力之争。

3. 逼迫孩子打招呼

我们带孩子出门见到熟人的时候,总是会让孩子主动的打招呼。

(1)"宝贝,这是陈叔叔,快叫。"

(2)"孩子,这位是李阿姨,叫阿姨好。"

可有时候孩子会比较抗拒的躲在父母的身后,我们强调了很多次让孩子开口叫人,孩子都不愿意开口。这个时候家长们就会指责孩子没有礼貌。

其实,家长的这种指责可能会伤及孩子幼小的心灵,因为孩子的心灵都是相对脆弱的。

美国编剧卡森麦卡曾经说过:"孩子幼小的心灵是非常细嫩的器官,冷漠的开端会将他们的心理扭曲成各种形状。一颗饱受伤害的孩子内心会逐渐的聚缩成一团,萎缩成如核桃那般坚硬,布满深沟。

孩子没有礼貌,蕴含着哪些深层次的原因1. 孩子的先天性格导致的

很多孩子天生性格就内向、敏感,在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就不愿意去打招呼。也许跟孩子先天遗传的基因是存在有密切的关系,会造成孩子形成腼腆、害羞的个性。

所以,我们往往让这样一个孩子去给陌生人打招呼,他就会非常害羞的躲在大人的身后,内心中经历一番痛苦的挣扎才肯说出一句:"叔叔好。"

这就是孩子的天生性格所导致的。

2. 孩子自然形成的"自我保护"意识

美国教育学家查尔莫斯认为,孩子在沟通上的距离要比成年人更为敏感。他曾经在1998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选了一百名十岁以下的孩子与陌生人进行打招呼,百分之八十的孩子都会有意或者无意的进行后退。

从这个实验结果中,我们也能够看出十岁以下的孩子在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候,左脑会产生一种抗拒性的信号,会具有潜意识的自我保护意识,他们在选择后退的时候,就是在和陌生人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正确懂礼貌1. 做一个正式的介绍

我们应当在孩子打招呼前,尊重一下作为独立个体的孩子,不要一上来就以一种命令的口吻来让孩子叫人。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我们家长先起个头,对双方做一个相应的介绍,让彼此之间先打开沟通的大门,给孩子提供一个缓冲的时间。

"老王,这个是我的儿子晓明;孩子,这位是爸爸的好朋友王叔叔。"

这样孩子就不至于因为一时的惊慌失措和对陌生人的抗拒感而不敢开口,只要相互介绍之后,孩子自然就会不那么排斥,下次见了面也愿意向对方主动问好。

2. 不要逼迫孩子让出物品

每一位孩子都属于一个单独的个体,我们在孩子不愿意的情况下,不要强制的去逼迫孩子让出属于自己的物品。

我们应当这样做才是比较合适的:

(1) 询问一下孩子个人的意愿,他有决定自己个人物品归属的权利。(2) 如果孩子不愿意,我们也不要硬逼着孩子或者将孩子手里的物品抢过来,而应该说:"孩子等你玩完之后,再把自己的小汽车让出来,好不好?"(3) 再教会孩子分享的好处。通过这些方式,孩子就会更乐于去接受,也愿意将自己的私人物品分享出来。

3. 学会对孩子进行适当的表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斯坎贝尔曾经说过:"每个孩子都具有一定的情感需要,这种需要决定着孩子行为中的愉悦、满足、高兴。自然情感越充实,孩子的情绪就越高涨,这种行为也就越好,可以让他们发觉到自己时刻处于最佳的状态。"

所以,我们下次应当多给予孩子一些表扬,而不用这种刻意贬低孩子的方式来向身边的人证明谦虚,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在事情上得到认可,做事情会越来越有信心。

家长要学会避免使用"中国式礼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应当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时代报告官网

大观杂志社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杂志社

价值工程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