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有多关心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忙教育都要
2024年02月21日 优品资讯网
朱元璋有多关心自己的孩子?不管多忙,教育都要亲力亲为
对朱元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公元1367年的秋天,在逐鹿中原的紧要关头,朱元璋牵着十三岁的儿子朱标去祭天地。在回来的路上,朱元璋突然对这个少年说:“汝知农之劳乎?”紧接着朱元璋耐心地给他阐述说:“所谓的农民就是从不离开田地,手里拿着锄头,没日没夜地干活,住的却是茅草屋,穿的是粗布衣服,粗茶淡饭,而我们的钱都是从他们这里出来的。今天我告诉你这些就是叫你知道要懂得民间疾苦。”《明史纪事本末》。
也是这一年,朱元璋让朱标回乡扫墓,朱元璋特意嘱咐他要体察民情:“商高宗旧劳于外,周成王早闻《无逸》之训,皆知小民疾苦,故在位勤俭,为守成令主,儿生长富贵,习于宴安。今出旁近郡县,游览山川,经历山野,其因道途易以知鞍马勤劳,观闾阎生业以知衣食艰难,察民情好恶以知风俗美恶,即祖宗所居,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不易。”《明史》
对儿子们的教育,无论朱元璋有多忙,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随时告诫他们不要忘本,要居安思危。此外,朱元璋对于子孙骄奢风气和历代亡国均给予了强烈谴责“居高位者勿骄,处佚乐者勿侈。骄者善言不入,而过不闻。侈则善道不立,而行不顾。如此者,未有不亡。”他甚至决绝认为,如果子孙教育不好,再大的家业也不会流传多远。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单靠他一人教育是忙不过来的,为此,朱元璋给他们挑选了一流教师进行教育。他对颠中侍御史郭渊友说:“诸生于文艺习矣,然与太子处,当端其心术,不流浮靡。”特意“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分番夜直,选才俊之士伴读。”他亲自参与检验学业水平,借古喻今,对孩子们加以训诫。有一次,“太祖御文楼,太子侍侧,因问‘近与儒臣讲说经史何事?’对曰:‘昨讲汉书七国叛事’。遂问:‘此曲直孰在?’……”《明实录附录?太祖宝训》
生怕说得没有力度,朱元璋又拿出警告说:“凡古王侯,妄窥大位者,无不自取灭亡,或连及朝廷俱废。盖王与天子本是至亲或因自不守分,或因奸人异谋,自家不和,外人觊觎。”最后被一窝端。总之,朱元璋除了让儿孙们懂得吃苦学习外,就是要以这套家法贯穿整个大明王朝,如此必能长治久安。为此朱元璋为儿孙们操碎了心,在其生前,该做的都做了,甚至不该做的也都做了,这个操心的老祖父成了整个大明最苦心的人。然而遗憾的是,在其死后,他的儿子朱棣公开推翻他的既定方针,至于他更担心的儿孙们不学无术,在明朝中后期更是出现了数位“奇葩皇帝”,让朱元璋的《皇明祖训》蒙上了厚厚灰尘,无人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