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技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病幽门螺杆菌如何治疗

2023年07月19日 优品资讯网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病 幽门螺杆菌如何治疗

一、幽门螺杆菌是什么病

2017年4月14日,距离澳大利亚医生Marshall和Warren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已整整35个年头了。

35年前的这一天,对于医学的发展史,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在连续对34年胃标本培养失败情形下,Marshall和Warren不放弃、不气馁,持之以恒,终于培养出细菌。

这35年来,幽门螺杆菌一直成为热门的细菌,成为知道的人最多的一个“明星”级细菌。

一方面,对于科学家们,因为这个细菌,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专业人员始终乐此不疲地沉浸在针对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的研究中,成就了无数的课题和学术论文;各种学说、理论、假设纷至沓来,与各种疾病之间关系的是是非非被广泛关注,此“君”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最终,把两位发现者推上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的领奖台。

另一方面,对于民众,不断有专家通过研究揭示,此“君”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容易患上某些疾病,特别是当他们得知1994年此“君”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独立的I类致癌因子时,便惶惶不可终日。

于是,医疗机构为病人、为健康体检者,把检测此“君”列入常规项目;

于是,感染者便不由自主地打开“百度”企图弄清楚“幽门螺杆菌到底是个什么鬼”。

下面,我们用6张幻灯片来让告诉你此“君”究竟是个什么鬼!

与人类共存的历史悠久

从这张幻灯片中可以看出,早在一百多年前,已有人发现人体的胃内存在着细菌。不仅如此,其实此“君”已经与人类共存了相当长的时间,或许在人类问世的那一刻,此“君”就偷偷地跑进了人的胃里,成为依赖人而生存的“寄生菌”,只不过人们始终未曾认识它。

直到1982年澳大利亚的一位普通临床医生和一位病理医生,经过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发现了该“君”,并用自己的身体验证了此“君”与胃病的关系,从此解开了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谜团和疑惑,此举被视为现代消化疾病研究的一个里程碑。

追随人的足迹到世界各地

幽门螺杆菌不仅在人类存在的历史绵长,而且,它没有放过任何一个种族的人群。无论是白种人、黄种人或黑种人,也无论是生活在东半球还是西半球,也无论基督教信徒还是佛教皈依者……都没有幸免的,它已成为世界上感染最广泛的细菌之一。影响人群感染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是饮食方式、卫生习惯等,极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人群的感染率达到50%~90%,特别是卫生环境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其人群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Hp感染率达到40%~60%。

形态、生态具有特殊性

幽门螺杆菌能够在高酸度的胃部生存并定居下来,这一特殊性曾经一直误导人类认为胃内不可能有细菌能够生存下来。

它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革兰氏染色阴性,有动力。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菌体的一端可伸出2~6条带鞘的鞭毛,鞭毛长约为菌体1~1.5倍,粗约为30nm。鞭毛在运动中起推进器作用,在定居过程中起锚定作用。

该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是生长。许多固体培养基可作Hp分离培养的基础培养基,布氏琼脂使用较多,但需要加用适量全血或胎牛血清作为补充物方能生长。

二、幽门螺杆菌如何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被公认为与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癌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密切相关,还与一些胃外疾病如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密切相关,与心血管系统、皮肤、神经系统、眼科、肝胆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呈正相关。但是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常常不知道自己是否需要根除治疗,即便是医院的医生,如果不从事消化专业,有时也难以把握。

关于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否一定要彻底杀灭它,学术界的观点不断更新,因此专家们定期发布“共识”。目前,已经形成了“把每一个幽门螺杆菌都送进坟墓”的共识,也就是说,只要检查发现感染该“君”,就得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力争杀死此“君”。所以,无论是否有病,只要通过检测证实是此“君”的感染者,哪怕是在健康体检时发现,也得请消化科的医生提出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措施。

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人有好处吗?

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结论表明,杀了此“君”对于与之有关疾病患者的病情能够得到根本性改变。比如使消化性溃疡的复发率、上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使绝大多数消化性溃疡不再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而是可彻底治愈,为此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老面孔就见得少了。而对于胃MALT淋巴瘤,根除该“君”后就得到治愈。胃粘膜萎缩和肠化生是从非萎缩性胃炎向胃癌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病变阶段,在这阶段根除此“君”可消除炎症反应,使萎缩发展减慢或停止,并有可能使部分萎缩得到逆转。其他对于早期胃肿瘤、慢性活动性胃炎等疾病均能带来裨益。甚至对于某些胃以外的疾病,也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根除后可增加血红蛋白水平,使50%以上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加。

如何实施根除治疗

(一)药物选择

规范的治疗方案是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再选择两种抗菌药物,实施四联治疗。现在公认有效的抗菌药物主要有六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呋喃唑酮、甲硝唑、四环素和左氧氟沙星,可采用阿莫西林或四环素为主的不同组合。

(二)治疗疗程

目前推荐的治疗时间是10~14天,通常都主张上述治疗方案连续服用两周。

(三)疗效判断

治疗结束后,停药至少四周以上(只能延长,不能缩短),到医院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检测的方法可听取医生的建议,通常可以选择无创伤的呼气试验,判定是否得到根除。

三、幽门螺杆菌是如何致病的

幽门螺杆菌的自然定植部位在胃黏膜上皮表面和胃粘液的底层。胃腔内酸度很高,在这种高酸环境下,多数细菌均可被杀灭。幽门螺杆菌要达到胃黏膜上皮表面和粘液层这个特殊的生态圈内进行定植,首先要靠幽门螺杆菌本身所具的动力穿过粘液层,其次还要抵抗胃酸和其它不利因素的杀灭作用。

幽门螺杆菌在体内呈螺旋状,这种形状为幽门螺杆菌在粘稠的胃液中运动提供了基础,幽门螺杆菌所具有的鞭毛的摆动则为幽门螺杆菌的运动提供了足够的动力。

幽门螺杆菌所产生的尿素酶和某些蛋白质对于抵抗胃酸起着重要作用。幽门螺杆菌还会产生一种抑制胃酸分泌的蛋白质,使局部胃酸分泌减少,以利于它的定植。

幽门螺杆菌产生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触酶(过氧化氢),能保护自身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作用。

幽门螺杆菌一旦穿过粘液层,与上皮细胞接触后会使肌动蛋白收缩,形成粘着蒂样改变。幽门螺杆菌粘附于胃上皮表面可避免使其与胃内的食物一道被排空。

幽门螺杆菌的毒素和有毒性作用的酶以及幽门螺杆菌诱导的黏膜炎症反应均能造成胃黏膜屏障的损伤。幽门螺杆菌所含的有毒性作用的酶有:尿素酶、粘液酶、脂多糖、脂酶和磷脂酶A、溶血素及细胞毒素。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胃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被激活后会释放反应性氧代谢物和蛋白溶解酶,产生急性炎症反应,同时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也被激活,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促进和加重炎症反应;此外还可引起固有层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刺激这两种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幽门螺杆菌感染后能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形成的抗体与人胃窦部抗原有交叉免疫反应。炎症和免疫反应造成胃黏膜屏障的损害,进而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形成。

幽门螺杆菌产生的慢性炎症可导致细胞增生和自由基的形成,在细胞增生的过程中DNA的复制可能会发生错误。这样就会产生基因突变;慢性炎症使非胃型上皮生长加速,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相应减少,使胃内其它共生菌过度繁殖,这些细菌将硝酸盐降解为亚硝酸盐,再形成亚硝胺,发生致癌效应。目前认为幽门螺杆菌与胃癌有关,有人提出假说认为从炎症到癌变的过程是: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癌变。

四、胃幽门螺旋杆菌检测方法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可以在胃中生长的细菌,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并与胃癌密切相关,所以如果能及早检测出是否感染此菌,并对症下药,将减少胃肠道炎症和溃疡等疾病的机会。专家们告诫患者,如感觉胃部不适,应到大医院去作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查,以便及早用药,及早从消化道清除幽门螺杆菌,以防止发展成严重的胃部疾病。

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有许多方法,如活组织镜检、幽门螺杆菌的分离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尿素呼气试验、尿氨排出试验、血清学试验以及多聚酶链反应等。不同医院采用的方法不同,但大多数医院采用的方法都是特异、快速的,有些是无创伤的。目前胃幽门螺杆菌主要检测方法有:

1.碳13呼气试验

检测须在空腹状态或者餐后两小时后进行,患者近一月内未服用抗生素、铋制剂、质子泵抑制剂等Hp敏感药物,否则会造成检测结果假阴性。收费较高。碳13尿素呼气试验是一种用来检测幽门螺杆菌的医学试验。碳13尿素呼气试验是最新、快速、无痛苦而且无辐射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技术,不需要做胃镜,只需轻松呼气,测定呼气成分,立即能检测出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结果准确度高达97%。

2.碳14呼吸试验

C14呼气试验是临床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方法。被检者空腹,用约20ml凉开水口服一粒尿素[14C]胶囊,静坐25分钟后,用一次性吹气管向二氧化碳吸收剂中吹气,再将吹完气的样品交给医生做检测,检测就完成了。对人体有放射性,孕妇和小儿慎用。

3.金标法尿素酶快速检测抗原或抗体

抗原标本为粪便,抗体标本为血液、血清、指尖血。特点是方便、快捷、15分钟出结果,且不受许多条件的限制。检测结果为继往感染。

4.快速尿素酶法

临床上应用最广的方法。能直观有效观察患者是否感染HP。快速,安全,准确,临床检测操作方便,无放射性,收费较低。适用于首次胃镜检查。有创检查,不适合复查。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科研期刊

中华志愿者官网

数理化解题研究杂志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