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不用偿命汉代疯狂的复仇风潮
2024年02月21日 优品资讯网
杀人不用偿命?汉代疯狂的复仇风潮
在从伊斯坦布尔开往伦敦的列车上,忽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一位名叫雷切特的商人被人谋杀,手法相当残忍,死者身中十二刀死去。
大侦探波洛也在车上。本打算置身事外的他,在列车董事兼多年好友的再三恳求下,决定揪出这个残忍的杀人凶手,将其绳之以法。调查就此展开。
以上情节来自最近上映的电影《东方快车谋杀案》,它改编自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同名小说。阿加莎是英国非常著名的女侦探小说家,她与日本的松本清张、英国的柯南·道尔并称为世界推理小说的三大宗师。
《东方快车谋杀案》是阿加莎的代表作,拥趸无数,曾数次被搬上荧幕。这部作品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作者高超的创作水平,另一方面则在于这个故事的类型——它是一则复仇故事:十二位乘客冒着生命危险,精心策划这场谋杀案,为的只是给惨死的阿姆斯特朗一家报仇雪恨。
杀人是不对的,然而为亲人、朋友复仇却令人同情。这种对复仇现象的认同普遍存在于各个文明之中。哈姆雷特、基督山伯爵、卧薪尝胆、赵氏孤儿···等等,种种广为流传的故事无不反映了这一点。
网络配图
汉代为何有这样疯狂的复仇风气?而精英阶层又为何普遍认同呢?
对于第一个问题,最容易想到的理由是,古代的法律制度不健全,有权有势之人往往逃脱法律的惩戒,于是私人的复仇便层出不穷。
然而,要反驳它其实不难。
其一,复仇行为并不只限于无权无势的平民阶层,王公贵族也有此风气;其二,执法者对于复仇者的宽容,不惜知法犯法甚至宁可罢官,也要放纵复仇者的行为非常普遍。而这,是复仇行为盛行的重要原因。
有此两点不难推论,复仇风气的盛行并不在于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复仇之风的盛行,以及精英阶层对其的认可,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当时的意识形态。
汉代的意识形态为儒家思想,其经典文本是《春秋》。更具体的,汉代的《春秋》学,主要是公羊学派,董仲舒这一学派的大宗师。
而《公羊传》的思想特征之一,就是对复仇的推祟,如“君弑,臣不讨贼,非臣也,不复仇,非子也” 。当主流思想界都持这样的观念时,复仇的流行就不难理解了。本文为原创,未经官方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