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病菌超级细菌的传播方式
2023年08月14日 优品资讯网
超级病菌,超级细菌的传播方式
一、超级细菌定义
“超级细菌”泛指临床上出现的多种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抗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多药肺炎链球菌(MDRSP)、多重抗药性结核杆菌(MDR-TB),以及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KPC)等。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产NDM-1耐药细菌,即携带有NDM-1基因,能够编码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对绝大多数抗生素(替加环素、多粘菌素除外)不再敏感。与传统“超级细菌”相比,其耐药性已经不再是仅仅针对数种抗生素具有“多重耐药性”,而是对绝大多数抗生素均不敏感,这被称为“泛耐药性”。而多粘菌素MCR-1基因型耐药菌,它仅对多粘菌素这一种抗生素产生一定程度的耐药,并非这里所描述的超级细菌。
二、超级细菌的传播方式
经血液传播:如给病人输入全血、血浆、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超级细菌。
胎源性传播:如携带超级细菌的孕妇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超级细菌。
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超级细菌的传播;用1个注射器对几个人预防注射时亦是医源性传播的途径之一;血液透析患者常是乙型肝炎传播的对象。
性接触传播:近年根据国外有关机构报道对性滥交、同性恋和异性恋的观察证实性接触亦传播。
昆虫叮咬传播:在热带、亚热带的蚊虫以及各种吸血昆虫,可能对病毒传播起一定作用。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病毒携带者长期密切接触,唾液、尿液、血液、胆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经破损皮肤、粘膜而传播。
三、超级细菌的社会危害
由细菌引发的疾病曾经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每一种传染病用抗生素治疗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是抗生素的滥用改变了这一局面。每年在全世界大约有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中国这一比例甚至接近80%。正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细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细菌相继诞生。由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在上世纪60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而这一数字到了本世纪初上升到2000万。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89%,大部分人死于超级细菌带来的用药困难。
细菌耐药性问题已经非常严重。在发达国家,有5%~10%的住院病人发生过一次或更多的感染。美国每年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约为200万,死亡90000人,经济损失达45亿~57亿美元。在发展中国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要高出发达国家2倍~20倍。中国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左右,但漏报率很高,可达50%以上,致死率尚不清楚。主要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及手术切口感染等。
四、超级细菌的治疗方法
抗生素疗法,对“超级细菌”起作用的抗生素有两种,一种是多黏菌素,另一种是替加环素。但英国卫生防护局抗药性监测实验室负责人利弗莫尔说,多黏菌素具有毒副作用,而替加环素只能用于治疗部分种类的细菌感染,都不适合大规模使用。轻、中度感染:敏感药物单用即可,如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磷霉素等,也可以联合用药,如氨基糖苷类联合环丙沙星、环丙沙星联合磷霉素等。无效患者可以选用替加环素、多粘菌素。重度感染: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选择敏感或相对敏感抗菌药物联合用药,如替加环素联合多粘菌素、替加环素联合磷霉素、替加环素联合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稀类联合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稀类联合多粘菌素、喹诺酮类联合碳青霉稀类等。应严密观察患者治疗反应,及时根据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以及临床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 上一篇:h7n9症状及预防做好这些预防h7n9
- 下一篇:补钙补锌补锌的注意事项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