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体育

熊猫剑鱼宝宝怎么养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布灭绝

2025年01月06日 优品资讯网

悲伤!

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

长江白鲟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正式宣布灭绝......

中国于1994年3月18日发行的《白鲟》邮票

7月21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名录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长江特有物种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

事实上,早在2019年12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刊发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危起伟博士的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白鲟已经灭绝。

这一次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正式官宣,可以说是“悲伤再提”。

IUCN最新评估结果

白鲟,另名中国剑鱼,因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象鱼。

其体型硕大,成鱼可长达七八米,体重200~300公斤,游速迅疾。它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也是“中国最大淡水鱼之王”,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作为我国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在2010年,白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

白鲟

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两尾白鲟标本静静地挂在角落。它们是重庆自然博物馆的老朋友,早在文星湾老馆时期,就和观众见过面,自2015年11月新馆开放至今,一直存放在重庆自然博物馆。

重庆,是白鲟幼年的成长地之一,早在1930年就有关于在重庆采集白鲟标本的文献记载。

著名动物学家秉志先生,就在重庆采集过白鲟标本。此后,中外多位专家也在重庆有过白鲟标本的采集活动,这些专家,也是白鲟研究领域的主要人物。在九十年代初,在重庆还成立了针对白鲟的生物学研究小组,对白鲟的幼年期和产卵环境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上世纪80年代重庆捕获的一尾白鲟制作的标本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云

西南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李云,曾经是白鲟生物学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1989年至1991年,他曾对渔民误补的19尾白鲟进行解剖研究。他告诉记者,白鲟犹如长江之鲨,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占了体型的三分之一的超长吻部,是其最大特色。

生活了1.5亿年,最后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在2003年。资料显示,2003年大年初一,科学家最后一次救助一条长江白鲟,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

“长江鲟和中华鲟不应该只有灭绝一种未来。它们的人工繁殖已经突破,建立了一批人工群体,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所幸‘长江大保护’已成中国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曾在论文中预计“2005-2010年时,白鲟已经灭绝”的危起伟博士说。

变化,已悄然显现。以重庆为例,随着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十年禁渔”的全面启动,重庆市各地严打非法捕捞、开展增殖放流、修复长江生态等一系列措施的强力推进,长江生态正得到有效恢复。

2021年春季,重庆市农业农村委联合相关专家开展了长江、嘉陵江水生生物资源调查,工作人员采取定点采样的方式,比对同一地点的鱼类种类和繁衍情况。对比2020年和2021年2月份的两次采样数据,这一次的结果表明:长江生态资源正在缓慢恢复中。

《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后,重庆市相关部门在鱼类产卵场等重要生境开展水域专项巡护70余次,在多个江段投放人工鱼巢7.8万平方米,先后6次放流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苗种345.93万尾。同时,一批“育鱼”科研人员努力攻关珍稀鱼类的人工繁育。珍稀特有鱼类的增殖放流和人工鱼巢、鱼礁建设是修复长江重庆段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教授 姚维志:从长江全面禁捕的情况来看,一些生活比较简单的鱼类种群恢复非常明显,数量明显增长,所以我们在很多江段都能看到鱼群活动,在很多江段还能看到海鸥、白鹭这些吃鱼的鸟,大量活动,说明水中的鱼确实多了,这是比较明显的成效。

最后想对白鲟说一些话:

再见......

很遗憾难过你的离开

不过也正因为你的离开

更让我们清楚明白今后要做些什么

人类无法孤独地长存于地球上

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

保护生态环境 维护生物多样性

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愿敬畏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但愿不再响起下一个物种灭绝的挽歌

来源: 第1眼-重庆广电

化工管理版面费

?汽车周刊杂志社

今日自动化编辑部

家庭生活指南期刊官网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