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时代诸侯可以称为国君商周国王却从未有
2024年02月21日 优品资讯网
商周时代诸侯可以称为国君,商周国王却从未有称“君”者,是怎么一回事呢?
帝王(国君)是封建王朝的核心,掌握海量的社会资源,享有最高的专制权力,处于金字塔顶端的特殊人群。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所谓君,如今最常见的理解是一国之君,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在商周时代,诸侯可以称为国君,商周国王却从未有称“君”者,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甲骨文中的“君”字揭开秘密,原来君者的地位就是王臣。
01:君之本义
甲骨文中的君字,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部为“尹”,下部是“口”,古今字形变化不大。初看之下,很难通过字形解读出本意,但如果了解“尹”字本义,那么“君”字本义就一目了然了。
所谓“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尹”为“治也”,也就是“主管”或“治理”,说到底“尹”就是一个官职。西周时期,尹的地位很高,为君王辅佐之官;春秋战国时期,尹的地位略有下降,楚国的官长多称“尹”,且有“左尹、右尹”之称,但中原诸侯很少有“尹”这一官职;汉朝之后,尹字使用越来越普遍,京城行政长官叫“京兆尹”,地方官员也可以叫“河南尹”等;汉朝之后使用的就更加广泛了,显示出随着时代发展,曾经高贵、奢侈的东西会变得越来越普及。
那么,商朝的“尹”本义是什么呢?甲骨文中的尹字,犹如一个人手持一根象征权力的权杖或一支笔,右部为“又”,“又”就是手,本义为握有权杖或用笔理事,管理民众的官职。
从甲骨文卜辞来看,“尹”在商代官位显赫,常在君王身边,管理国家或君王的有关事务,但从未带兵征战。春秋时期,列国掌管典籍的史官,往往地位就很高,有时会替国君掌管国政。因此,尹字左部笔直的物体也有可能是笔,通过执笔这件事,以此喻指治事,引申出冶事的“尹”这一官职。
春秋时期,诸侯可以称为国君,但战国之后,诸侯纷纷称王,却还保留着国君的称号,于是君之地位开始上升。战国中山王方壶铭文中始见“君臣”对称,上面记载“遂定君臣之位”,本属王臣的“君”,到战国之后变成了“国家的主人”或帝王之称,后世的汉隋唐宋元明清,国家最高统治者又被称为君,源头就始于此。
不过,秦汉之后的君之意思,还是具体办事人员,但不是为天子办事,而是身为天子代天牧民,是为上天办事。通过君之从臣到主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帝王在收拢手中的权力,国家权力越来越集中,商周天子让“君”或“君们”来执政,“君”拥有很大的自主权,但后世帝王自己为君,自己亲自处理各种大事,臣子们自主权变得越来越小。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尊称的“君”,也是始于周朝,最广为人知的是君子一词,起初是“君王之子”的意思,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但随着时代发展,后人给“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于是“君子”一词有了德性,历代儒客文人以君子之道自勉作为行为规范。
唐朝刘禹锡《乌衣巷》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君字与之一样,随着时代发展,君字更是深入寻常百姓家,尤其日本人称呼别人,往往都喜欢说某某君。
与西方字母文字不同,每一个汉字的字义演变,往往都与历史息息相关,而通过汉字的字形、字义、读音演变,也可以佐证一段段历史,甚至可以揭开一些历史谜团。君之从臣到主演变的背后,不仅与春秋战国史紧密相关,而且一定程度上还反映出了商周政治形态,对于如今夏商周断代工程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