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教育儿子勤俭两个儿子都成大器冯唐说
2024年08月14日 优品资讯网
教育子女这一难题,古今皆有之。中国人有句老话,“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以及富不过三代。所以中产阶级举目望去,莫不是拼尽财力、人力只求下一代不要跌出自己所在阶层就好。
近日看冯唐的新书《成事》,让我记起有这么一位封建王朝位极人臣的高官,所生两子个个成器,这还不算,整个家族在此后200多年内总计出了240多个杰出人才,彻底打破了富不过三代之类的魔咒。他就是晚清名臣曾国藩。
曾国藩出身并不高,他的祖父只是个湖南的小财主,曾家祖祖辈辈都以务农为生。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虽然没读过书,但发誓要供出一个读书人来。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可能不是读书的料,考了17次秀才才考上。
曾国藩自己读书也不算很灵光,光考秀才就考了7次,还是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险险过关。会试(相当于高考)又是三次不中。总算曾国藩有他爹打底,没有轻言放弃这才考中了进士,而且名次还是三甲之后,被称为“同进士”。当时有个对联叫“为如夫人洗脚,赐同进士出身”。如夫人就是小老婆,小妾的意思,同进士和小老婆地位是一样的,都很尴尬。
曾国藩出身这么低微,成了封疆大吏之后却完全没有放纵子弟。他的儿子曾纪泽是晚清历史上最著名的外交家,不费一兵一卒就从俄国人嘴里夺回了大片中国的土地。次子曾纪鸿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把圆周率算到一百位以后的学者。曾国藩的弟弟们,本来也是乡下土财主子弟,都被哥哥一手提拔起来,尤其是九弟曾国荃,跟着曾国藩成了湘军的顶梁柱,最后成了曾国藩的继任者,补了清朝封疆大吏中的最肥缺——两江总督。
可以说曾氏一门自曾国藩始,彻底摆脱了泥腿子的身份,成了真正的书香门第。冯唐的《成事》一书,让我对于曾国藩在教育上的心得颇有启发,特与诸君分享。
冯唐是个诗人、作家,油腻的中年人的概念就是冯唐第一个提出来的。同时冯唐也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曾是麦肯锡公司全球董事合伙人,创始了华润医疗集团。
《成事》是冯唐通过品读曾国藩佳言钞,以管理学思维所写的对曾国藩语录的解读。管理学和教育学有时候是互通的,比起希望团队“成事”,可能更多人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成事”。那么曾国藩除了带出赫赫有名的湘军,又是怎么在百忙之中把自己的两个儿子培养成才,使他们成事的呢?
重俭习劳 曾文正公言:“吾屡教家人重俭习劳,盖艰苦则筋骨所强,娇养则精力愈弱也”冯唐对此的解读是要注重节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要坚持锻炼。
这一条对于培养孩子成才的作用至关重要。
先说重俭
曾国藩自己是相当节俭的,作为封疆大吏,他平时穿的都是土布衣服。只有一件天青缎马褂,不到重大的节庆日是舍不得穿的。他的鞋袜衣服都由妻子及女儿儿媳亲手所制。其节俭程度可见一斑。
反观现在的孩子们,父母恨不得尽其所有,要让孩子用最好的,吃最好的。曾在微博见过一体育老师,吐槽学生们清一色地穿着乔丹鞋,对比之下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教他们了。
一个不知节俭,花钱大手大脚,喜欢攀比的孩子,他的自身价值认同来自于外在的物质。一旦他失去了物质上的优越感,也就失去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进而产生自卑感。做父母的一定要让孩子有节俭的概念,而不是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其次是习劳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曾国藩说了,要想身体好,就要多使孩子们劳动,越是不动,越是娇养,孩子的体力和精力各方面就都弱了。曾国藩自己出门很少坐轿,他还要求家里的子弟要保持下田插秧的习惯,不要动辄使仆唤婢,有什么活尽量自己做。
现如今有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了宅男宅女,不要说干活,就是赶他们出去玩都不肯。这样身体怎么会好呢?
还有一些父母,能够意识到让孩子多运动来保持强健的体魄,在外面给孩子报了篮球课,游泳课,网球课等,确实孩子的身体也很棒。但这只体现了“筋骨所强”没有体现“劳”。
劳就是干活,搁在现在就是做家务。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对300名小学生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跟踪调查。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失业比率为1:5,犯罪比率为1:10,更有甚者,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20%左右!
做家务的意义绝不止于“劳其筋骨”,更重要的是“苦其心志”能让孩子更具意志力和责任感。做家务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对孩子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有莫大的益处,其最终目的都是在没有教材的前提下把事情做好。哪怕他是想动脑筋偷懒,也得先设法把活干完,这样一来就学会了高效。
就连贝克汉姆和维多利亚的长子布鲁克林,生下来就拥有数之不尽的财富,也要去端盘子打工挣零花钱。小贝和辣妹显然不缺儿子打工那点钱,他们的出发点就是让布鲁克林体验什么是“辛勤工作”。
当一切都唾手可得,奋斗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材施教,不钻牛角 曾国藩教子还有一项高明之处,就是因材施教,他从不钻牛角尖非要孩子干啥。曾家大概读书的基因不是很好。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在科考一事上也不擅长。曾纪鸿16岁的时候,曾国藩刚被授了侯爵(汉人能到侯爵基本上已经顶天了),小儿子曾纪鸿回老家长沙参加乡试。
曾国藩知道儿子的斤两,特地给他写信说,考不中就考不中,但不许递条子走后门。考完发榜,曾国藩又给儿子写信,告诉他千万不要递条子。(这是有多不放心)果然曾纪鸿这次就没考上。之后曾纪鸿又多次参加科举,都榜上无名。
曾国藩对两个儿子的培养方向,从来就不是唯科举是论。这在当时的环境是极为难得的。曾国藩那个年代,科举基本上是举国公认的唯一正确的实现阶级跃层之路。其“鸡烈”程度绝对不逊于现今的高考,录取率比高考还低很多(封建举子们竞争之惨烈,比现今山东、江苏这些高考大省的娃苦多了)。而且绝对没有清北考不上,就出国考藤校的曲线救国之路。自古科举一条路,皓首童生绝不在少数。
以曾国藩这样位极人臣的地位,两个儿子也只有一个可以承袭他的爵位,老二曾纪鸿就要自己科考。但是曾国藩不在乎,他在与太平天国鏖战的空隙,还给俩儿子写信,说千万不要死钻八股文章,读死书就是死路一条。他还告诉儿子做不了官没关系,搞实务,会做人也是极好的。
曾国藩可不是嘴上说说的,他还专门请了个外教,教俩儿子学英语。英语启蒙的时候长子曾纪泽都三十开外了,最后愣是把英语学会了,曾纪泽的英语很流利,他背得出莎士比亚原作的,后来成了晚清著名的大外交家。
曾纪鸿则迷上了数学,曾国藩也一样对他很支持。大家可不要用现代思维去度古人,觉得学英语学数学很棒棒啊,曾国藩那年代,正经官宦子弟没有搞数学和英语的,其不务正业之程度,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小孩突然说,“妈,我不想学习了,我要去新东方学厨艺。”
曾国藩厉害就厉害在他对孩子因材施教,他没有一味逼他们科考,甚至连只要使个眼色,底下人就肯定会给儿子大开方便之门都不愿意去做。曾国藩深知,不是做官的料,硬削尖了脑袋挤进官场,孩子们也发挥不了长处。这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而今这个时代,比起曾国藩的年代,孩子们成才的条件要求宽松得多,能歌善舞也能成才,会弹钢琴也有出路,画画画得好也是一大优势,玩游戏都能玩出世界冠军。所以我们更应该给孩子的爱好以发展空间,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未可知。
各位老母亲在鸡娃失去方向时,看看曾国藩的教育方式,也许就能重新找到思路,扬帆起航,带领孩子重俭习劳,对其因材施教,眼光放长远些,路就更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