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品资讯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旅游

阿克陶县家庭电器维修中心幸福花开新边疆8

2024年08月14日 优品资讯网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发自新疆克州

昆仑佳苑社区是阿克陶县最大易地扶贫搬迁点。 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图

大半辈子挥鞭赶羊、骑马放牧的牧民,有一天拿起锄头种地是什么感受?

“太难!”新疆阿克陶县恰尔隆乡麻扎窝孜村的牧民阿西尔·塔依尔说。转型的第一份工是种菜,阿西尔·塔依尔说,他起初手足无措,根本搞不懂什么时候给蔬菜浇水、什么时候锄草,更不知道如何管理,一度想放弃不干了,重新回到山区放牧。

好在塔依尔咬牙坚持了下来。如今说起这段转型的日子,塔依尔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仅从收入来看,现在种植大棚蔬菜的年收入是他以前放牧时的七八倍。如今的阿克陶县,像塔依尔一样转型脱贫的牧民比比皆是。

10月下旬,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探访当地最大易地扶贫搬迁点昆仑佳苑社区——住宅楼鳞次栉比,学校、幼儿园、卫生院、文化广场和农业种植园应有尽有。

在宽敞的社区广场,老人坐在树下乘凉、聊着家常,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生活场景。

“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

阿克陶县地处新疆西南部,隶属于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受自然和交通环境限制,脱贫致富任务艰巨。

近年来,阿克陶县根据该县牧区乡镇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发展思路。

2016年6月,当地政府开始着手打造两个易地扶贫搬迁点——“昆仑佳苑”和“丝路佳苑”社区,上述社区具备现代化社区内所有功能,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完善,并配有学校、医院和超市。

如何让长期居住偏远乡村的牧民,顺利迁入现代化城市社区呢?

“我们基层干部对每户居民家庭都要多次走访,掌握和了解牧民的生活习惯和具体要求,并制订相关的搬迁工程和扶贫计划。”阿克陶县政府一位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称,起初部分牧民担心随着居住地的改变,在全新环境下谋生可能面临挑战。

阿西尔•塔依尔曾以放牧为生,迁到扶贫搬迁点后靠大棚种植致富。澎湃新闻记者 韩雨亭 图

“以前我年收入是1万元,现在通过种蔬菜大棚,年增收达到7、8万元。”阿西尔·塔依尔对澎湃新闻称,起初他也担心搬迁到新地方后难以谋生,没想到当地党委政府早已替他考虑好了。

此前,阿西尔·塔依尔是阿克陶县恰尔隆乡麻扎窝孜村的牧民,2018年,他们全家和村民一起在政府帮助下告别了深山,迁至昆仑佳苑社区。

根据摸底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希望他能参与高附加值的农业种植,并免费提供了一个种植大棚、菜苗及其他所需物资。

对于一位刚走出大山的牧民来说,种菜实在有点儿难。关键时刻,当地村干部和昆仑佳苑实施农业项目的负责人给了很大帮助,专门为他请来农业技术员,手把手教他如何种植大棚蔬菜。

第二年,阿西尔·塔依尔的第一个种植大棚就获得了1万多元的收益。

如此良好的经济效益让他喜欢上了种植大棚,他又连续向村里申请6个大棚,如今他总共负责种植7个温室大棚,分别种植了西红柿、甜瓜和豇豆,每年带来7、8万元的经济效益。

澎湃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针对迁入扶贫搬迁点的牧民,当地各级政府提前摸底、谋划就业服务,通过采取“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就业”模式,为迁入劳动力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就业创业服务,实现稳定就业。

根据阿克陶县政府提供的数据显示,昆仑佳苑和丝路佳苑两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共安置2557户10632名贫困人口,通过引进企业、创业扶持、开发公益性岗位等,解决就业5848人。

不少牧民和阿西尔·塔依尔一样,通过种植温室大棚实现了脱贫致富。

为进一步拓展贫困户的增收渠道,当地还大力发展香菇种植、黄麻鸡、乳鸽、牛羊养殖等多种产业,此举实现了牧民“下山进新居、出门进工厂”和“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钱挣”的目标。

昆仑佳苑社区全景图。 澎湃新闻记者 孙智超 图

由“牧民”到“居民”

“赶着牛羊满山跑,年年都是老样子”,这是帕米尔高原上牧民传统的生活写照。

阿克陶县偏远山区的牧民走出大山,住进离县城不远的现代化社区,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们搬进楼房,房子内有暖气,家家户户购买了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电,彻底改变了原始的放牧生活,实现从“牧区”到“城区”、由“牧民”到“居民”的角色转变,不仅极大改善了居住条件,包括生活和社交模式也在发生改变。

“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80多岁老人吾肉孜布比·斯迪克对澎湃新闻称,以前她和家人居住在阿克陶县偏远山区,交通不便,生活异常艰苦。

“(过去)主要是距离城镇都太远了,想吃什么,穿什么和买什么都不太方便。”吾肉孜布比·斯迪克称。

2017年,她们全家从山区迁到昆仑佳苑社区,住上新房,这是她人生第一次住进带有卫生间的现代化公寓,衣服进衣柜、煮饭有灶台、吃饭有餐桌,这样的生活她此前完全无法想象。

“由于房间里有暖气,所以我们也不用再自己想办法取暖了。”吾肉孜布比·斯迪克说,再也不怕冬天受冻了。

“以前住在山区时,我的孩子上学很远,骑摩托车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由于路途遥远,孩子读书时只能寄宿学校。如今住进社区后就特别方便,孩子能就近入学,每天全家人都在一起。”阿西尔·塔依尔对澎湃新闻称。

最令他感动的是,为减轻年轻夫妇照顾孩子的负担,当地政府还给在校学生免费提供了营养午餐,孩子们特别喜欢去学校上课。

生活方便带来了社交方式的改变,亲朋好友走得更近了。

“我以前住的地方和弟弟离得很远,没办法经常见面,只能每隔十几天大家相互看望,但由于路途遥远,必须得留宿一晚才能走,如今和弟弟就住在同一社区,就能经常在一起吃饭聊天。”阿西尔·塔依尔说。

为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和建立更好的邻里关系,当地政府还通过“党建+乡镇+属地”的管理模式,隔三岔五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面对前后生活质量的强烈对比,长期居住在深山幽谷的老一辈牧民感触更深。

“感谢党和政府给了我这么幸福的生活。”吾肉孜布比·斯迪克说,这是她发自内心的感动,经历过艰苦的岁月,更知道这一切来之不易。

昆仑佳苑社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称,吾肉孜布比·斯迪克老人把所有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写在笔记本上了,“如今已经写了好几本。”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国际援助杂志社

长江丛刊

教育信息化论坛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