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宝宝怎么养才有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家庭
2025年01月06日 优品资讯网
朋友在算孩子幼儿园开学的日子:“哎呀,开学那天,爸爸正在出差。”
大家都说,这有什么关系,妈妈送孩子去就好了。
她摇头:“开学第一天,爸爸妈妈一起送,比较有仪式感,我得提前让爸爸协调好时间。”
大家戏谑地笑,觉得她太过矫情,要什么虚头巴脑的仪式感?
什么是仪式感?《小王子》里,狐狸说:“仪式,就是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仪式感从来不是虚头巴脑,而是发自内心的关爱与惊喜,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的富足。
仪式感也没有特定的标准,因为赋予的特殊意义,每一个平常的日子,都变得不同寻常。
开学第一天,对孩子来说,有新奇,有忐忑。而这个新开始,因为爸爸妈妈陪伴的仪式感,就成了他生命中极其有意义的一天
家有仪式感,会让孩子更幸福,更有端正的生活态度,更热爱生活。
来源:绘本《小王子》
仪式感能增进家庭成员归属感
看过《夏雨与女儿:爱的仪式感》专访。
记者问夏雨:“很多爸爸觉得孩子和自己不亲,你会吗?”
夏雨说:“我女儿和我肯定亲,特别亲。”
女儿出生后的两年半时间,夏雨推了工作,见证着女儿的每一个第一次,他很看重仪式感,比如每次出门,必须要拥抱一下。
一开始,女儿常记不住,他就提醒:“你忘记什么了?”
到现在,有时候他正在忙忘记了,女儿就主动扑到他怀里说再见。
对于记者提到的“孩子和父亲不亲”现象,夏雨回应得很直白:“这是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过程。”
很多父母会反对,我们没有夏雨那么好的条件,可以不工作每天在家仪式感。
其实,仪式感并不一定指全天候的陪伴,而是指在陪伴的时刻,因为父母赋予的独特意义,让这个时刻充满幸福感。
说到仪式感,犹他州的Lynnae回忆,在她小时候,她和几个兄弟姐妹总是很难入睡,于是她的父母就发明了一个睡前游戏
“父亲会坐在床边,问我们想让他成为什么样的机器,根据我们的要求,父亲可以变成一个挤压机,一个挠痒机......所有这些我都喜欢!”
沉默了一会,她说:“我很想念他们,我更感谢我的父母,给我这么有爱的睡前仪式,到现在,我还在用这个方式哄睡我的孙子,然后,我想到父母,就会觉得很幸福。”
村上春树说:
“仪式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在对孩子的事情上多一些仪式,你会发现,它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
爸爸妈妈给孩子的仪式,不仅仅是在特殊的日子,还可以是每天出门前的拥抱,是临睡前的一句晚安,是刻意煎成心型的鸡蛋,这些看似很小的事,都成了孩子最美的记忆。
在这些仪式感的背后,子女会感受到父母对她的爱护与关注,借着仪式感,父母子女的亲密关系链接得愈发紧密,家庭归宿感也愈发强烈。
想起家,那就是温暖的方向。
仪式感能端正对生活的态度
幼儿园每周一的早上,是升国旗唱国歌的时间。
学校要求小朋友们提前半小时入园,也必须穿园服入园。
有时候,一些小朋友们会迟到,或者忘记穿园服,保安就会把家长和孩子拦在外面,等升旗结束,才让他们进去。
很多家长不解,让孩子偷偷进去,站在后面不就行了,这么小的孩子懂什么。
园长坚决不同意,她说,就是因为不懂,所以才要教育孩子理解每周一固定的仪式,奏国歌升国旗是很严肃的事情,国歌响起,我们必须要教会孩子,立正站好,抬头挺胸敬礼。
有了这样强制性的仪式感,孩子才能心存敬畏,约束自己的行为,端正态度,生出责任感。
心理学家认为:
正常的身心成长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个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
前不久,我去观赏了一场电视台的幼儿选拔赛。
初赛现场,家长带着孩子们在边上候场,排队上去表演节目。
边上的一位专家说:“我都不用等结果,大致就知道哪几个孩子会获奖。”
等选拔结束,获奖的还真就那几个孩子。
我觉得很神奇,赶紧向专家请教。
专家说:“一等奖小男孩,穿着小西装,多精神,穿得正式,有仪式感,那意味着家长态度端正,盛装出席,潜意识就告诉孩子,我们得认真对待这场比赛;那松垮的小男孩,连头发都乱七八糟,很明显早上起晚了赶来的,家长都不重视,孩子怎么能认真?”
我恍然大悟。
这些仪式感的背后,孩子能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重要的,更因此严格要求自我。
借着仪式感,更不断输送自我暗示,用端正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的每一件事。
来源:电影《哈利波特》
仪式感能增加对生活的热爱
朋友妙妙妈,是一个非常有仪式感的人。
她有个仪式感三件套:“小黑板+星星灯饰+香薰蜡烛”,但凡有什么值得庆祝的日子,就挂起星星灯,在小黑板里写上祝福语,搭配上香薰蜡烛。
妙妙得了奖,家里换了车,老公升迁,结婚纪念日......妙妙妈就摆好三件套,再搭配上其他针对节目的准备,极其有气氛地庆祝起来。
再普通的日子,因为妙妙妈的仪式感小情趣,都变得妙趣横生起来。
结婚纪念日,他们团购了两天一夜的酒店套餐,带着玫瑰,在风景优美的酒店,过了个浪漫又轻松的纪念日。
妙妙妈过生日,爸爸亲自下厨,酒足饭饱之后,星星灯亮起,香薰蜡烛照着红酒和玫瑰,老公送上她心仪已久的项链,女儿在小黑板上涂画着她送给妈妈的祝福。
女儿画画得了奖,她就把画挂在墙上,星星灯绕一圈成一个小展馆,小黑板写上“妙妙画展,巡展一周”摆在旁边,每天邀请小朋友们来家里欣赏。
她每次,都会在朋友圈细细地记录下这些“恩爱”,我们看了总是很羡慕,更佩服。
每一个仪式感的背后,是她对生活和家庭的热爱,对丈夫和女儿的用心。
更重要的是,在这样充满爱的仪式感里长大的孩子,自然能传承妈妈的蕙质兰心,以及认真快乐过好每一天的态度。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在《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一书中说到:
“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被很多人喜欢的奶茶刘若英,是个优雅精致热爱生活的女人。
如此美好的个性,她说是受到祖母的影响。
她的祖母非常注重仪式感。但凡出了卧室,就是一身整齐的旗袍,90岁去看刘若英的演唱会还特意选了款优雅旗袍。
吃东西也很注重仪式,给祖父剥葡萄,祖母就亲手剥好皮,用牙签仔细将籽挑出来,然后装进水晶碗里,放冰箱凉好,再端给祖父。
每每提到祖母,奶茶都很感恩,她非常感谢是祖母让她领悟到生命的很多意义,也给了她更多的力量热忱地去面对生活。
在这些仪式感的背后,孩子感受到的生命是阳春白雪还是寡淡无趣,不在于日子本身,而在于过日子的那个人有多热烈地爱,明媚地活。
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让孩子活在充沛的仪式感里。
有仪式感的生活,就像在孩子的生命里注入一束光,灿烂里助他锦上添花;黑暗里帮他点亮自己,照亮别人,然后在岁月的淘洗里,越发流光溢彩。
家有仪式感,孩子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