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凤阳他出台了哪些
2024年02月21日 优品资讯网
朱元璋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凤阳,他出台了哪些政策?带来了哪些恶果?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所谓“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人们对于自己家乡的感情也是无比眷恋,无比怀念,尤其是发达后,都想让家乡变得更好。
前几年,广东湛江一富豪盖了258套别墅送村民,竟然送不出去,刘强东后来在微博发话说,这富豪初衷是好的,但农村路滑,人心复杂,一不小心就酿成大错了。
其实这种粗暴回报家乡的举动,在明代就有一个很鲜明的例子,那就是农民皇帝朱元璋。
自从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一门心思想着怎么把家乡凤阳建设好,于是他绞尽脑汁的出台了一些政策,虽短暂的刺激了发展,但是这些政策却在后来酿成了恶果。下面咱们来详细看看。
朱元璋的家乡叫濠州,在元代只管辖四个县, 朱元璋在打下濠州时,就把其升级为临濠府,等他当上皇帝4年后(1371年),他立马迫不及待的扩大临濠府的领地,由原来的四个县,变为九个州十八个县,又过得3年,朱元璋改临濠府为凤阳府,下辖亳州、颍州、太和、颍上、霍丘、寿州、怀远、蒙城、宿州、灵璧、天长、盱眙、泗州、虹县、五河、定远、凤阳、临淮等共十八个州县,占地广阔,政治地位大大提升,后来又把凤阳定为中都。
当洪水准备淹没祖陵时,当地官员会不故后果,掘开高家堰放水,人为的降低洪水以保护祖陵,至于决开洪水后淹没的百姓以及田地,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凤阳府的环境生态恶化后,经常造成河道淤塞,洪水泛滥,又经常被当地官员为保护祖陵,放水淹没下游,因此,淮河两岸的百姓民不聊生,生不如死。
长此以往,凤阳府变得十年九荒,又因为灾荒养不活那么多人,很多人就开始逃荒。
那时的凤阳府, 变得“地力既尽,元气日销,天灾流行,人事屡变。”——《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
第三项恶果:民众逃离
明初时,朱元璋强制迁来的移民,他们的后代,在一次次灾荒中,不断的逃离凤阳,明朝中期后,凤阳的人口在不断地减少。
据《凤阳新书》记载,单单凤阳县一地,在洪武年间移民后,人口就高达14万之多,到了万历年间,该县仅存13894人。
剩下没逃荒的人,渐渐以乞讨为生,成为职业乞丐,有些人是因为懒惰,但有更多的人是被穷恶的水灾和旱灾闹得,一贫如洗后,加入了乞讨大军。
“群趋于惰,兼之水旱频仍,中人荡产,且乏兼岁之储。一遇灾荒,辄膏子女、弃故土而适他乡者,比比皆是”。——《雍正版怀远县志·卷一风俗篇》
凤阳府由于大量耕种人员流失,以及灾害频繁,明朝末年更是年年大灾,导致凤阳府由昔日繁华的州府,变为饿殍遍野之地狱,各种耕地由明初的40万顷,到明中期弘治年间萎缩至61263顷。
甚至整个凤阳府的土质由著名的水稻产区,变成“不宜产稻”,不得不改种小麦。
时至今日,凤阳由县到府,再由府降为县,然后一直贫困,既没有苏南地区的富裕,也没有鲁中地区的兴旺,同属沿海开发区,差异如此巨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明朝时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
老朱也是好心想帮扶家乡,却没想到好心办了坏事,至于文章开头的那位湛江富豪,也是如此,令人不禁握腕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