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生宝宝可以吃养鼻散吗香囊香身防病古人片
2024年07月15日 优品资讯网
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慇勤赠玉郎。此时更自役心肠,转添秋夜梦魂狂。
香囊属于佩囊的一种,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古人佩香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据《礼记•内则》记载:“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
容臭即香物也,以缨佩之,为迫尊者,给小使也,未成年的男女拜见父母长辈时要佩戴香囊以示敬意。
香囊对古人来说是芳香身体的配饰、是代表爱情的信物,佩戴香囊“驱邪防病”,更是中国古人的安养之道。
马王堆汉墓和罗布泊楼兰遗址都出土过汉代香囊,马王堆出土的香囊中均装有的“辟秽防病”的香药,一个全装有茅香根茎,一个全装花椒,两个装有茅香和辛夷。
彩绣云纹香囊,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
最初,古人佩戴香囊的目的是“辟秽防病”,当时医家们认为“香”能散疫气,秦汉时期帝王身旁常置芳香的香药,《史记·礼书》载帝王身“侧载臭苣,所以养鼻也”,茞(chén)为一种香草,臭意为香。
芳香性气味对细菌和病毒无直接抑制作用,但是却能使人体呼吸道分泌出较多SlgA(分泌性免疫球蛋白A),SlgA具有抗病毒、提高呼吸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的目的。
预防的瘟疫传播,东西方有着相同的做法,都是利用芳香的香料对抗空气中的疫气。
中世纪欧洲黑死病爆发时期,人们在公共场所点燃香料篝火来净化空气,在家中点燃香火或者喷撒玫瑰、麝香之类的香水,防御疾病瘴气的传播。
当时欧洲还流行佩戴有一种叫pomander(香盒)的饰品,是用贵重金属打造成的挂坠,里面会分成几个小凹槽,用于放置不同种类的香料,以抵御浊气。
油画中的Pomander(香盒)
上图,贵妇手中的Pomander(香盒),很像唐代时期流行的球形香囊,也是以金银材质制成,香囊球形外壳布满镂空花纹,以便香气散出。
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这种精巧的香囊,其实是一种熏香的炉具,可用于焚香,王建《秋夜曲》诗曰:“香囊火死香气少,向帷合眼何时晓”。
香囊中层有两个同心圆环,以活轴连接外壁和内层的焚香盂。如此设计可使焚香盂在香球无论如何转动的情况下都保持水平,盂中盛放的燃炭和香料不致于洒漏,唐代元稹《香毬》诗曰:
“顺俗唯团转,居中莫动摇。爱君心不恻,犹讶火长烧”。
国家宝藏:马苏扮演的杨贵妃
唐人喜欢把这样的香囊系结在怀中或袖内,用来香身。杨贵妃就常在身上佩戴这样的球形香囊,唐人郑嵎《津阳门诗》曰:
“宫中亲呼高骠骑,潜令改葬杨真妃。花肤雪艳不复见,空有香囊和泪滋”。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自蜀地重返京都,思念旧情,秘密派人改葬贵妃,但挖开旧冢时发现“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后来,唐玄宗就把这个香囊放在怀内,袖中,以慰思念之情。
国家宝藏:马苏扮演的杨贵妃
在宋代,这种熏香小球也被当作“车载熏香器”,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妇人乘坐的车上有丫鬟手持焚着香的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量不绝,尘土皆香”。
比起佩戴香囊“驱邪防病”,宋人更注重彰显个人品味,宋人开发了很多模拟花香味的香囊香方,像梅花、莲花香、蔷薇、兰花等。
藿香叶、早春茶芽各二钱,丁香十枚,茴香半字,甘松、白芷、零陵香各三钱,右同剉,贮绢袋佩之。
——浓梅衣香
佩香,是当时的风尚风情。周密《武林旧事》载都人仕女避暑时“骈集炷香”,并携“香囊画扇、涎花、珠佩”等物,在炎热的夏天以香消暑,倒不失为一种清新风流之举。
古人佩戴香襄,最常见的是系于腰间,或系于肘臂下、藏在袖子中。举手投足之间,香气时浓时淡,这种温婉的香气让人留恋不舍。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柔美雅致的香气,也代表这爱情的味道。古代热恋的男女会把贴身的香囊当作定情之物,相互赠送。魏晋繁钦《定情》:“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唐代孙光宪《遐方怨》:
“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
春三月,天气转暖,各种细菌、病毒异常活跃,流感、肺炎等疾病高发。此时节随身佩戴个香囊,可以有效防御春季流行病。
清代吴尚先的《理瀹骈文》中,有一首“辟瘟囊方”非常适合现在使用,长期佩戴预防四时感冒、可辟瘟疫:
羌活、大黄、柴胡、苍朮、细辛、吴茱各等份,共研细末,佩于胸前。
——辟瘟囊方